陪他走一生:一個腦麻兒的家長之心路歷程【文/楊秀敏】
每位準媽媽在孩子尚未出生前,在心中早已為孩子做好成長規劃。我當然也不例外,總幻想著若是女孩會讓他學鋼琴,若是男孩應該學小提琴,從小開始培養他多方面之才藝等等。或許在潛意識裡,希望藉由他來完成自己一直無法完成之夢想。
當瑋瑋順利出生時,是個白晰且五官端正的男孩,他給全家帶來歡樂,而我也沈醉在為他規劃的成長藍圖中幻想著。然而就在瑋瑋七個月大時,卻被醫師診斷為腦性麻痺,原有的規劃及夢想,剎那間隨之一一破滅!
「腦性麻痺」這個名詞先前從未聽過,在當時醫師並未告知瑋瑋的預後情況及未來將面臨何種問題,只能聽醫師建議開始不斷地復健、針炙,或是長輩們熱心安排各處的求神問佛。說自己能全然接受事實,坦然面對一切,那是騙人的。
回想起那段抱著他、背著他的日子,總是引來不少異樣及疑惑的眼光。有些人問:「這麼大了還讓他坐推車…」、「這麼大了還背著他…」。有些路人看出他的不同時,還會直接說:「這孩子五官長得這麼清秀、可愛,真是可惜啊…」或是「妳在懷他的時候是不是吃了什麼藥…」。
更有人直接了當下斷語:「這是孩子前輩子種的因,這輩子必須嚐的果…」。這些話語在剛開始時聽起來句句不堪入耳,不過自己仍然鼓起了最大勇氣,堅持常帶瑋瑋出門,日子一久,類似的話聽多也就不以為意了!
只是,一方面不願就此放棄自己的工作,來照顧這個不知未來發展會是如何的孩子,一方面也慢慢疏遠了自己身旁的好友,不想別人問及瑋瑋的情況。每當上班時褓姆來電告知,瑋瑋嘔吐不止且發著高燒,在趕回家的途中總是懊惱不已,怨自己無法全心照顧他,矛盾複雜的心情不斷重複著。
然而我在醫院中看到許多比瑋瑋嚴重的孩子,陪同就醫的媽媽卻仍流露出無比的信心,在言談中表現出永不放棄的信念,在我心中深受影響。正常孩子出生一年左右就會喊出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而瑋瑋在等待了將近2年半,終於會喊聲「爸爸」,間隔了3-4個月才叫我「媽媽」。這遲來的話語,對我們而言深具意義,這一聲拉近了我們往後溝通的距離。
有一天經由友人告知,心路基金會有服務腦性麻痺患者,在面談評估後等待了大約半年,終於通知瑋瑋可以先安排每週固定之復健治療,再次開始在心路復健及繁忙的工作之間兩頭燒。為了接送瑋瑋上下學,我勢必得辭去工作,在權衡之後,瑋瑋順利入學而我辭去了工作。幸而因緣際會下,自己也得到機會成為心路的一份子,與瑋瑋一齊成長。
瑋瑋初到心路時,快滿4歲,卻無法用言語與人溝通,而且有情緒障礙。不過這一切在老師的細心教導下有了明顯進步,經過評估,瑋瑋必須訂做矯正鞋並給予密集復健,就在入學三個月後,他終於放手跨出人生的第一步,後來更嚐試了各種治療方式,使他日後的路愈走愈穩。
如果孩子沒有安置在合適的學習環境,沒有學會開口表達,沒有能力行走移動,父母要花多少心力照顧和陪伴,又如何能安心工作。曾在一張郵局傳呼送愛心的簡介中看到一段話:「一個永遠無法自立的孩子,是父母難以安心老去的理由」!多麼切實的一句話,相信每一位身為身心障礙者的父母看了這段話,心情想必都和我一樣無法平靜!也期許心路能提供更好的早療和成人服務可以幫助障礙者,如此當有一天我們不在時,我們的孩子也能擁有一個「安身立命的家」!
留言列表